医者仁心可跨越山海 | 医师节特别策划
医师节特别策划
青藏高原、西南山区、西北大漠……无论是“组团式”援疆、援藏,还是支援边远地区的各类活动,总有医务人员的身影活跃其中。他们既是妙手回春的医者,也是传道授业的师者,怀揣一腔赤诚和专业技能,只为当地群众能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在8月19日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倾听这些跨越山海的医者故事。
1
黎明前,
我陪患者踏上转运的“生命之路”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干部保健医疗中心 慕莉蓉
地点:青海省玉树市人民医院
时间:2022年6月至今
从2022年初起到今天,我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对口支援玉树市人民医院医疗队(以下简称“支医队”)工作已有两年时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2022年6月经历的一次急诊患者转运。
那天晚上10时,我接到电话,一名消化道大出血的危重患者需入院进行抢救。我立刻赶到医院,同内科主任尼样卓玛、当晚值班医生甘祥生,以及重症监护室、外科、急诊科闻讯前来支援的护士一起投入到救治工作中。
当时,这名55岁的藏族男性患者在院外失血量已达6000毫升,意识模糊,血压70/40毫米汞柱,心率160次/分,血氧饱和度几乎测不出。在仔细评估患者病情并详细询问病史后,我和救治团队一起制订了抢救方案。由于患者失血迅猛,血容量急剧下降,首先需要大量输液,我们立即进行股静脉穿刺开通中心静脉输液通道,进行抢救性治疗。
在医疗条件有限且缺少药物的情况下,当地医院领导及支医队队长高度重视,协调相关部门调配药品。患者需要大量输血,但当时州血站全血及血浆紧缺。在玉树州卫生健康委主管领导的协调下,保证了血液供给。大家通力合作,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提供了与死神对抗的“弹药”。
慕莉蓉(右一)和团队成员为患者抢救中
接受治疗后,患者虽呕血频率以及每次呕血量较之前减少,但仍在持续出血,血压一度降到60/30毫米汞柱。尽管我们在积极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状态越来越差,大家的心情无比沉重。如果将患者转到上级医院,在更好的医疗条件下进行治疗,尚有一丝希望,但处于高海拔环境的遥遥路途,以及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谁都不敢想象会有怎样的结果发生。
在黎明之际,患者一家人终于作出决定:要尽全力一搏,不论什么后果,家人都接受。因为我对整个救治过程最了解,患者家属希望由我来护送患者去800公里之外的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患者家属的期盼,容不得我有半点犹豫,我立刻答应下来。
一路上,大家时刻紧绷着神经,在翻越海拔4800米的巴颜喀拉山垭口时,我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恶心、呕吐、胸闷气短,以及剧烈的头痛一齐向我袭来。司机多杰一边紧握方向盘努力提高翻山速度,尽力控制车辆保持平稳,一边观察坐在副驾驶位上的我的情况。患者家属也在不断询问我的情况,并为我加油打气。
突然,心电监护仪的报警声响起,患者再次出现呕血、便血,我仿佛一下醒过来,顾不得头痛,和护士一起进行抢救。先后经过两次抢救,患者的生命体征又慢慢趋于平稳,我们也终于快速翻过了大山。要节约入院救治时间!我一边估摸着时间,一边联系重症医学科,当救护车到达医院时,重症团队已做好准备等在了门口。患者接受了一系列急诊检查后,立即被护送至重症监护室。
看望住在重症监护室的患者
经过后续的抢救、治疗,患者病情趋于平稳,转入消化内科巩固治疗。经过20多天的救治,患者终于出院回到玉树温暖的家。
7月底的一天,身体仍然孱弱的患者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了玉树市人民医院,专程为我们送来了锦旗。当患者眼含热泪为我们送上感谢信时,每一名参与救治团队成员脸上都露出笑容。
难忘这条800公里的生命之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与死神对抗赛中我们胜利了。这不仅归功于患者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家人的不离不弃,还有全体医护人员的齐心协力,以及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2
来不及转诊,
我决定就近为患者手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 李军
地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时间:2017—2018年
2017—2018年,我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一员,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了一年时间。格桑卓嘎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名患者。
记得那是一个周二的下午,我在自治区人民医院结束了内镜治疗工作后,去拉萨市人民医院会诊。刚到病房,同事的电话就追过来,说拉萨市人民医院有名腹痛、黄疸的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可能是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请求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紧急会诊,让我赶紧去看一看。
在拉萨市人民医院的急诊抢救室,我第一次见到格桑卓嘎。她发着烧,脸色很不好、精神很差。值班医生说,患者入院后血压就很低,一直用升压药维持。影像检查结果显示,胆总管下段有结石。腹痛、黄疸、发热、生命体征不稳定,这是典型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感染中毒性休克表现,也是ERCP(急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指征。
我们要尽快通过消化内镜把患者体内淤积的胆汁引出来,才能阻止病情继续恶化。当时,患者的凝血功能不佳,血小板计数很低。一般的择期治疗需要纠正凝血功能以后才能做,但是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也顾忌不了那么多了,如果不尽快引流,患者病情会进一步恶化,到时候真的会无力回天。
患者血压状况不好,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当时又正值下班晚高峰交通拥堵的时段,患者及时转回自治区人民医院也是件难事。为了患者安全,也为了争分夺秒,我决定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就地手术。当时,医院有做ERCP的设备和条件,但是已经有一段时间没用过了。我对当地的仪器、设备都不太熟悉,患者病情又重,压力还是不小的。当时是晚7时,医生护士都已经下班。所幸在医院医务处、消化科、影像科的努力下,手术准备很快就做好了。
患者一边输液,一边带着各种监测设备上台了,急诊科医生也守候在旁边,随时准备抢救。进镜、插导丝、造影、切开、放鼻胆管,我和一起援藏的同事一起,迅速完成了急诊ERCP。
患者术中
我第二天打电话询问得知,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烧退了,血压稳定,已经停用升压药。一周后,格桑卓嘎转回自治区人民医院,我再一次给她做了ERCP,取出惹出大麻烦的结石,患者顺利出院。
自从2017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二批援藏专家姚炜主任医师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正式开展ERCP以来,该院已经陆续开展了胆总管结石取石术、恶性胆道梗阻支架置入术、胆总管寄生虫虫体取出术等多项治疗。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这些已经成为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常规诊疗技术。多名医生已独立掌握了ERCP技术,可以熟练运用,帮助胆道梗阻和结石患者解除病痛。
如今,自治区人民医院的ERCP技术已经在西藏地区广为人知并开始技术输出,陆续有西藏各地的医生、护士来观摩学习。去年,医院还专门举办学术论坛和学习班,我和姚炜借此机会重返自治区人民医院。看到当地医生娴熟的技术操作,我们深感欣慰。前不久,北医三院刚为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送行,相信在这一批批队伍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医疗技术会在西藏生根,造福更多患者。
3
多学科“组团”,
让彝族阿妈重新站立行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吕庆国
地点: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时间:2022年5月至今
“华西专家的技术瓦几瓦(彝语:非常好),现在我都可以正常干活了!”彝族吉面阿妈逢人便夸。
时间回到一个多月前,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下派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马边县人民医院”)的院长和“组团式”帮扶医疗队队长,我带领帮扶团队来到当地雪口山镇义诊。我们了解到58岁吉面阿妈的病情:她5年前开始出现反复腰痛伴左下肢疼痛,两个月前腰腿痛明显加重,无法下地行走,只能卧床休息。她还患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并且常感到上腹部疼痛、反酸。家境困难的她觉得自己全身都是病,对治疗毫无信心。
义诊后,我立即带着华西医院下派帮扶的骨科专家薛镜去吉面阿妈家里看望,告诉她可以到县医院治疗。第二天,吉面阿妈便来办理了住院。
完善相关检查后,薛镜医生判断她的症状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所引起的,可以手术治疗。考虑到她合并多种疾病,我立即组织帮扶专家进行了多学科诊疗(MDT)。
团队成员在讨论方案
华西医院影像科张华为医生仔细查看了患者的腰椎影像检查结果,进一步确定病变情况;华西医院消化内科的吴春成医生术前为患者进行了胃肠镜检查,发现她之前主诉的消化系统症状可能与长期大量口服“止痛药”有关,排除了手术禁忌;作为内分泌代谢科医生,我给患者重新制订了降糖方案,使血糖达标。
最终,薛镜医生带领当地医院骨科和麻醉科团队,为患者进行了腰椎微创手术。术后患者即刻感觉腰腿痛症状缓解,可以佩戴护具下地行走,术后1个月吉面阿妈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
患者术中
原本需要上级医院多个科室才能处理的问题,在“组团式”帮扶协作下,患者在家门口就得到了“一站式”解决。这样的例子在马边县人民医院已经很常见。
2016年,华西医院正式开启了对口支援马边县人民医院的工作。2019年,华西首创、马边首推的嵌合型医联体模式落地马边县人民医院。2022年以来,根据中组部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部署,华西医院先后选派来自内分泌代谢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急诊科、骨科、影像科、血管外科、康复科等科室的10多名专家联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组成“组团式”帮扶医疗队入驻马边县人民医院,进行全周期扎根帮扶。
我们联合“东西部协作”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卫健系统、乐山市人民医院、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峨眉山市中医院等帮扶力量一起发挥多学科团队优势,加强学科建设,填补了大量空白学科,建设多个特色学科。我们还采取“师带徒”方式个体化精准培养本土人才,实现了既能“输血”又能“造血”,使县医院的诊疗服务能力、健康服务管理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和医院管理和运营水平等方面实现了明显提升。
随着“华西模式”在马边县落地生根,“组团式”医疗帮扶托起了更多群众的“健康梦”。
4
为了患者,
我选择冒险“另辟蹊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陈庆兴
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时间:2023年4月至今
2023年4月,我随第十一批上海援疆医疗队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什二院”),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疆之旅。近期,在南疆地区举办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我分享了一例我在喀什二院完成的典型病例。之所以是典型病例,是因为在内地医院较为罕见,我自己也是第一次遇到。
这是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的一名74岁男性患者,持续性房颤、房扑多年,心慌、胸闷、乏力气短等症状反复发作,无法正常活动。3年前,他曾在一家大医院进行过射频消融手术,但术后不到两个月,房颤、房扑再次发作。此后,患者辗转多地求医问药,但治疗效果均不佳。
2023年11月底,患者家属得知我在喀什二院心内科帮扶,慕名来就诊。患者做过一次射频消融又复发,病情本就相对复杂,这几年房颤发作,更加速了其心脏老化,加之心房可能遗留初次手术瘢痕等原因,再次治疗的难度及风险均较大。此类情况,业界公认的最高成功概率只有六七成,是否为患者进行第二次手术,我也很犹豫。但是,感受到患者和家人的热切期盼,我决定接受挑战,为患者实施第二次射频消融术。
术前,我制订了周密的手术方案。术中,前半部分进展顺利,我采用“中山医院标准术式”终止了患者的房颤。手术进行到后半部分,我发现患者为二尖瓣峡部依赖性房扑。这是房性心律失常中最棘手的一种类型,通常情况下,常规的心脏内外膜消融可有效处理该处病灶。然而,此次消融术用遍了各种常规方法,均不能彻底解决心动过速的问题。虽然明确病灶就位于心外膜,但由于患者心脏解剖结构异常,导管始终无法到达心外膜靶点,手术一度陷入停滞。
手术已进行了4小时,手术团队成员精疲力尽,大家渐渐萌生了放弃的念头。如果手术失败,对心律失常诊疗技术尚在起步阶段的当地医疗团队来说,无疑是一次打击。而对患者来说,只能继续忍受病痛折磨。
为了患者,不留遗憾!我打算再尝试一次,也许能找到别的路。常规途径是穿刺股静脉,经下腔静脉到心房内完成导管操作。这次我决定反其道而行,尝试从颈内静脉途径,操作导管进入冠状窦远端消融心外膜病灶。反向操作使操作难度大大增加,但导管一到位,局面“豁然开朗”。仅治疗3秒,患者的心律便恢复正常。“手术成功了!”大家欢呼雀跃。
陈庆兴(右二坐者)在带教
手术后,患者彻底摆脱了心律失常带来的痛苦,恢复了正常生活。他和家人也成了我的“宣传大使”,介绍了其他的亲友来喀什二院就诊。能帮患者解决病痛,我真的很开心,我和患者一家人也成了朋友。
我多次在当地以及全国学术交流会上和同行分享这个病例,也把这项技术留在了南疆。目前,我在当地也带了几名徒弟,对于常见的室上速、室早、房扑和房颤,他们现在都已能独立完成射频消融治疗。“授人以渔”有了结果,这次援疆之旅,我不虚此行。
5
在这里,
整形外科也有用武之地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与创面治疗科 甘承
地点:甘肃省多地
时间:2024年6月
2024年6月,我作为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受邀同北京市其他医院的十余名专家一同赴甘肃省,参加了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共同发起的“京甘青年携手,共佑百姓健康”公益活动。
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我同北京市青联服务团的伙伴走过了甘肃省的兰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多地。其中,地处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人民医院是此行中的重要站点。
积石山县在2023年12月曾发生过一场6.2级的地震,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现有的房屋是临时搭建的,好在关键医疗设施较为齐全。当地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由于植被稀少、氧气稀薄,加之气候干燥,我也出现了一些高原反应。我和服务团的伙伴一同克服困难,与当地医务人员在医疗技术、医患沟通、医疗基础服务等方面进行交流,在医院开展教学查房,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义诊服务。
作为服务团中唯一的整形外科医生,在夏河县人民医院时,我关注到当地有先天畸形患儿,也有一些行动不便的创伤患者及老年患者。我为他们提供了诊疗建议,同时还利用健康讲堂为当地百姓介绍了整形外科有哪些常见的疾病,以及我们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
甘承(左二)为当地群众义诊
我注意到,走过的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医院设有独立的整形外科,许多患者被迫长期忍受先天畸形或后天创伤给身心带来的痛苦,而整形外科技术和理念完全可以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重燃对生活的希望。经过我的介绍,当地医疗机构和各级政府部门都希望我们能建立长期支援机制,定期开展远程会诊,向当地的医护人员传授整形外科知识。
一路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义诊时遇到的一名年过六旬的老人,她特地向我咨询了许多皮肤护理的方法。她告诉我,坚持每天穿戴整洁、梳洗打扮,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仅是为了尊严,也是为了在孩子们面前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与他们的交流不仅使我深受震撼,同时也使我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从事的专业。整形外科在这里也有用武之地,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均衡医疗资源配置中也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不仅有机会为当地患者提供专业的诊疗服务,还有幸为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使我对整形外科医生的使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原文刊于《健康报》(2024年8月14日 第5版)
编辑制作:胡彬
审核:谭嘉
近期好文
关注 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发布(附榜单)
新知 高血压能“自愈”?《柳叶刀》的这项研究引发对高血压认识的再思考